日光溫室韭菜有機基質(zhì)型無土栽培技術(shù)
無土栽培是指不使用天然土壤, 使用基質(zhì)或不使用基質(zhì), 用營養(yǎng)液灌溉植物根系或用其他方式來種植植物的方法。韭菜是多年生宿根蔬菜,根、葉鞘和莖原基能貯存營養(yǎng),因此,利用韭菜根可進行無土栽培。有機基質(zhì)型無土栽培是一種新型的農(nóng)作物栽培方式,該技術(shù)是利用天然材料,如稻殼、草炭、蛭石和發(fā)酵的動物排泄物及發(fā)酵的植物秸稈等按一定比例復配成合理的栽培基質(zhì), 作物生長所需的養(yǎng)分來自栽培基質(zhì),具有成本低、技術(shù)簡單、易于進行標準化管理的優(yōu)點, 不僅能夠解決日光溫室生產(chǎn)中存在的土壤障礙問題,還可以在鹽堿荒灘、山嶺薄地上建造日光溫室發(fā)展設施蔬菜生產(chǎn)。該栽培技術(shù)能有效減輕病蟲害的發(fā)生及為害, 使日光溫室韭菜生產(chǎn)實現(xiàn)優(yōu)質(zhì)高效。
將地表活土移除,然后平整,噴濕,按140 cm 間隔,挖深20 cm、寬100 cm 的栽培槽,槽背寬40 cm,栽培槽南北向,稍傾斜,以利于排水。
采用半封閉式栽培,即在栽培槽兩側(cè)鋪0.1 mm 厚的塑料薄膜,栽培槽底部不鋪,再填充基質(zhì)即可。
韭菜栽培基質(zhì)采用的配方:①發(fā)酵稻殼∶腐熟牛糞∶腐熟雞糞∶河沙=4∶5∶1∶1;②發(fā)酵稻殼∶腐熟牛糞∶腐熟雞糞∶河沙=4∶4∶1∶1; ③玉米或小麥秸稈發(fā)酵物料∶腐熟雞糞∶河沙=4∶2∶1。將基質(zhì)充分混勻后填入栽培槽內(nèi),壓實后厚度為18 cm,每畝基質(zhì)用量85~95 m3。
采用微噴系統(tǒng), 微噴直徑10~15mm,順槽(一般南北向)間隔2 m 設置一個噴頭;亦可采用微滴灌系統(tǒng),每槽鋪3~4 條直徑為25 mm 的微滴灌帶,帶上每30 cm 有3 個以上的排水孔。
選擇符合有機蔬菜生產(chǎn)條件、能灌能排、通風透光、土壤肥沃的砂壤土作育苗地,前茬作物不能是蔥蒜類。也可采用育苗基質(zhì)育苗。
3.2 苗床準備
先精細整地,達到土肥均勻,土壤細碎,然后做床。育苗床寬1.2~1.5 m,長7~10 m,床高可視氣候情況和水利條件而定。床內(nèi)每畝施腐熟篩細的農(nóng)家肥4 000~5 000 kg,深翻摻勻耙平,以便播種。采用基質(zhì)育苗的,育苗槽寬1.0 m,深8~10 cm。3.3 種子準備
選用當年的韭菜新種子,春季采用干播法用干種子直接播種,秋季則要先催芽再播種。催芽方法:播種前4~5 天,將種子放在溫度為30~40℃的水中用力攪拌,清除癟子,再換同樣溫度的水浸種24 小時,然后搓洗種子,將種子撈出稍晾干后用濕布包裹,放在溫度為15~20 ℃的條件下進行催芽。催芽過程中,每天用清水淘洗一次,2~3 天后胚根伸長,立即播種。
3.4.1 播種期
韭菜種子發(fā)芽適溫為10 ℃,幼苗生長適溫為15 ℃,一般平均氣溫達6~15 ℃,幼苗就能健壯生長。春播、秋播均可,春播在清明至谷雨期間進行,秋播在立秋后至10 月進行。有撒播和條播兩種。撒播是將種子均勻地播在苗床內(nèi), 其特點是幼苗分布均勻, 長勢好; 條播是將種子播在行距10~12 cm、深1.0~1.5cm、寬2 cm 的淺溝里,條播的幼苗生長略顯擁擠,但便于管理。
一般每畝苗床用種量7.5~10.0 kg,可供10 畝大田栽植。
為防止遲眼蕈蚊(韭蛆),每0.1~0.2 畝苗床,可設置防蟲網(wǎng)一個(網(wǎng)眼密度30~50 目)。幼苗出土前,春播的氣溫低時,可覆蓋地膜;秋播的氣溫高時,可覆蓋遮陽網(wǎng)。
一般播種后7~10 天幼苗出土。干播的需經(jīng)常澆水,保持土面濕潤。幼苗出土后要先促后控,其主要措施是澆水、追肥。促:幼苗出土后要輕澆勤澆水,保持地面濕潤,并結(jié)合追施腐熟的稀糞尿或沼液2~3 次,以促進幼苗生長;控:當苗高12~15cm 時,控制水肥進行蹲苗,若雨水多要加強蹲苗。
3.5.3 除草。
采用人工拔草。
一般苗高18~20 cm 為定植適宜苗齡,要求葉色濃綠,無病蟲斑,根系發(fā)達。春播的大約在6 月初至8 月份定植,秋播的在翌年春季定植。定植時注意避開高溫高濕時期,以利緩苗,但定植不可過晚。
4.2 秧苗處理
育苗田在定植前一天澆一次透水,以便于起苗。起苗時要少傷根,大小苗分開,剪去須根末端,留須根5~6 cm,剪去葉尖端,留葉片8~10cm,然后移栽定植。4.3 定植方法
定植前3~4 天將栽培槽澆透水,定植時按南北向行、株(穴)距開溝,栽植深度以埋至葉鞘與葉片交接處為準,栽植后及時澆水。5.1.4 綁架防倒。根據(jù)韭菜長勢,在栽培槽兩側(cè)設置欄架,防止韭菜倒伏。
5.2.1 扣棚時間。
韭菜生長發(fā)育所需的適宜溫度為白天17~23 ℃,夜間10~12 ℃。日光溫室從扣棚至收割約需40~50 天。如果元旦前后開始上市,一般在11 月中下旬至12 月上旬扣棚。
5.2.2 溫度管理。
韭菜萌發(fā)長出后,在第一刀韭菜生長期間,白天溫度應保持在17~23 ℃,夜間溫度10~12 ℃。白天溫度盡量不超過24 ℃,不允許有2~3 小時的時間超過25 ℃或1~2 小時的時間超過27 ℃。在以后各刀的生長期間, 控制的溫度上限均可比上一刀高2~3 ℃,但最高不得超過30 ℃。
韭菜適于干燥的空氣環(huán)境,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為60%~70%。濕度超過85%,易染葉部病害。
5.2.4 光照管理。
越冬韭菜要保證綠色鮮艷,必須適當?shù)墓庹?。為保證充足的光照,要保持棚膜光潔,改善透光性;適當早揭、晚蓋草苫,延長見光時間;陰雨、雪天也應在中午揭苫見光,盡量改善光照條件。5.2.5 水肥管理。
韭菜需要較高的土壤濕度,可視基質(zhì)墑情,及時補充水分,但在生長期間,只要不是特別干旱都可不澆水。第一刀收割前2~3 天,灌足一次增產(chǎn)水,隨水重施一次肥,肥料種類:沼液、腐熟人糞尿、有機肥等;以后每刀收割前均重施一次水肥。韭菜收割后3~5 天內(nèi),傷口未愈合,不可澆水。5.2.6 培沙。
第一刀韭菜收割后,當苗高10 cm 左右時,取無菌細沙(或土雜肥)培到韭根基部,可培兩次,每次厚度3 cm。以后每刀可從行間取沙培根。
6.1 收割次數(shù)
越冬栽培的韭菜第一刀收割完后,如果當年冬季不需要利用其韭根進行下一次越冬栽培,可連續(xù)收割5~6 刀,直至植株生長衰弱,產(chǎn)量很低時結(jié)束; 如果當年冬季需要利用其韭根進行下一次越冬栽培, 則要嚴格控制收割次數(shù), 以便夏季養(yǎng)根、壯棵,這種情況下一般收割3~4 次,隨韭菜價格下降可停止收割。6.2 留茬高度
一般在鱗莖以上3~4 cm 處收割為宜。適宜的刀口為黃白色。如刀口為白色或呈“馬蹄”狀,表明割得太深;如刀口為綠白色,表明割得太淺。6.3 間隔時間
日光溫室大棚第一刀韭菜生長期約需40~50 天,以后幾刀韭菜生長期為30~40 天。6.4 收割時間
早上收割有利于保持韭菜鮮嫩,水分含量高,品質(zhì)好。下一條: 蔬菜種植技術(shù):有機生態(tài)型蔬菜無土栽培技術(shù)! | 上一條: 無土栽培技術(shù)投資大,成本高?那只是以前! |